从2001年5月18日我国昆曲艺术名列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不到20年时间,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已从初始的比较单一的项目性保护,进入到了整体性、系统性的全面保护阶段,以令人瞩目的成就取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知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和“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讲话,使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更深刻的认识到,非遗保护对于我们建设精神家园、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非遗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很多是作为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存在。高度重视、切实推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无论于国于民都非常重要。
10月22日下午,由中国版权协会主办的“远集坊”第二期在京举办。主讲嘉宾—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和诸位重量级嘉宾围绕“非遗保护传承”,“合作”了一期精彩的讲坛。
非遗保护必须遵循科学原则。到底什么是非遗?它的保护内容、传承规律、传承主体、保护原则和方式是什么?有哪些认识误区和不当做法需要防范?王文章以《坚定文化自信 推进非遗保护》为题做了详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