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集坊”第二期嘉宾现场交流
马文辉(中国非遗保护协会会长):
非遗保护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认可和重视,成为了新时期文化艺术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非遗真正唤起了全社会的文化共识”。
现在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有160多个国家。但在亚洲和非洲大多数国家,非遗保护还是这个国家比较边缘、比较零散的工作,而中国把它变成了一项从国家层面到全社会全面认可和参与的工作,这归功于我们路径选择的正确、在理论、学术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不凡成就。2013年成都国际非遗节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说,他们感受到中国非常全面系统地理解了国际公约的精神,能把握最基本的原则和做法,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有许多创举。
邱运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我有三个体会,一是“远集坊”这个讲坛非常及时,是对习总书记十九大报告的贯彻和宣传,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源自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那么,非遗在其中肯定占据了相当的分量。二是感受到政府在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中做了相当卓越的工作、基础工作做得非常扎实。非遗工作者的热忱也充分体现了文化工作者的情怀、操守和自信。三是“政府主抓,社会参与”的工作非常到位。下一步,怎样在尊重传承规律的基础上,使“文化”层面的东西通过社会参与、不同机构、多媒体、公众人物、形象大使等方式方法把它宣传出去,是我们要着力的地方。
刘文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
我长期从事传统戏剧研究。从2001年昆曲名列世界首批非遗代表作以来,我国传统戏剧在传承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第一是观念理论上的创新和进步,我们过去长期把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的一个代名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用了“传统戏剧”一词。“传统戏剧”包含了我们过去说的戏曲,还包括了皮影戏、木偶戏,还有以傩戏为代表的民间祭祀的戏剧形式等。第二,昆曲、京剧等六大传统戏剧进入了世界非遗名录,非常了不起,世界上没有别的国家能做到这点。就国内保护而言,有220个剧种进入了国家级名录,在国家级传承人里传统戏剧就占了770人。第三,还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中国传统戏剧非常丰富,充分体现了联合国提倡的“文化多样性”,对不同类型的戏剧、我们是否予以相应具体的传承保护政策 。
骆芃芃(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院院长):
国家对非遗工作空前重视,我们赶上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
我感觉,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永远都在路上,是“现在进行时”。在尊重它的恒定性和发展中的流变性同时,我觉得非遗传承和保护应该更注重它跟我们今天现实生活的结合,更注重当代视野。
2008年我们艺术研究院具体落实对篆刻艺术的传承保护,做了一些具体工作。比如,1.展览展示方式的创新,把它做成书斋式的、开放式的,更加适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和视角;2.篆刻艺术的学科建设,我们国家从2007年招收篆刻艺术的硕士,2015年开始招收篆刻艺术博士;3.篆刻艺术推广工作,作为标识,篆刻出现在很多国家级外宣活动中,比如“美丽中国”、“感知中国”;4. 把篆刻艺术和生活相结合,把篆刻艺术运用在卫星上、邮票上、茶具上等,并研制了很多衍生品。
“远集坊”第二期嘉宾合影
李荣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王文章部长是最早介入我国非遗保护事业的领导者和学者,同时也是亲力亲为的实践者和富有探索精神的理论研究者。他提出的一些非遗保护的观点、思想,在现实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证实和运用。比如,非遗“生产性保护方式”,作为一种重要的保护方式运用起来了,而且效果非常好。我之前考察了十几家国家非遗生产基地,发现他们普遍反映运用生产性保护方式保护具有市场开发潜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能增强项目自身的造血功能,更好地保护项目、传承项目,而且还能壮大企业,能够惠民、利民、安民。实践证明它是科学的、正确的。
非遗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和宝藏,我们今后可以利用非遗开发创造出更多的文化创意产品,为实践服务,服务当代、造福民众。
柏德元(金漆镶嵌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这次讲坛高度概括了二十年来我们国家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发展和成就。咱们一般都说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但1978年浙江省河姆渡出土的一件漆器,表明漆器有七千年历史;前些年浙江又出土了一个漆弓,经鉴定,有八千年历史。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漆镶嵌修饰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在座的还有荣宝斋木板水印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高文英老师、北京花丝镶嵌制做技艺传承人程淑美老师,这么厚重的文明和非遗在我们身上传承,深感责任重大,我们这些传承主体会更加认识到加强非遗保护的重要性,不辱使命,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